从另一方面说,又是因已有儒墨思想,他从相对立的方面接着讲的。
与其他文明比较,中国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体。长期以来,中国受到西方文化和思潮的冲击,开始以西方为法,评价体系与标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连带着对于古人反而渐渐疏远与陌生。

就我来说,我主张学术上东与西要相互融合。我经常重温小时候在莆田的生活与读书经验,感到那是非常重要的经历。我年轻时候激烈地批评儒家,认为儒家是专制政权的帮凶。古人讲诸子学,旧的代表是班固,影响很大。我跟随殷海光先生学习自由主义,后来又研究《老子》《庄子》,就渐渐不追随独尊儒术,而是决定开放心胸,一定要参考大陆学者的研究,与学术及政治名家合作。
我想,这与中国的早期思想应该有一定的关系。由此我想到儒家文化的正面意义。从明朝的政治还能够部分顺应学术发展,回到了学术必须仰政治之鼻息。
所以我们评价历史人物,即便是伟大人物,也要如陈寅恪先生所言,作了解之同情,绝不能刻意神化。也有些人批评他是霸儒。这也和当时的时代有关系。另有一批人用王学的语言来支持专制权力,事实上后来给魏忠贤的阉党来张目的也是这批人,则是后话。
他的弟子门徒,把他看成圣人或者圣徒,反对者就把他看成洪水猛兽。而王阳明的事功,特别是平定种种叛乱,无论是地方叛乱,边境少数族群的叛乱,还是正德十四年的宸濠之乱,都和他喜欢讲军事有关。

这时候很多人也不愿再提他当年平定宸濠之乱,更不会注意他的有些门徒,在抵御明朝最大的外患——南倭北虏过程中起过很大作用。我们知道,明朝一直处于与北方蒙古人的战争状态之中,正统十四年(1449)土木堡之变,明英宗甚至被瓦剌俘虏,以后南倭北虏更成了基本的对外形势。陈师曾一幅很有名的漫画叫《墙有耳》,大家去看看当时的画报,可谓触目惊心。孟子所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。
作为一个历史人物,王阳明和古往今来许多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一样,同时也是个有争议的人物。从这里反过来,就可以知道宋朝人的理念是什么。为什么要这么说?因为相权的存在就意味着士大夫在朝廷里有一个稳定的代言机制。有些可能是夸张了,但是他确实做了很多比较残酷的事情。
所以这以后,官方封王阳明为新建伯。这套东西结果是什么?整个社会一盘散沙。

二 、何故纷纷议阳明? 王阳明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(1472)。正德十四年(1519),又派他去平定福建的叛军,正好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叛乱,三十五天内,被王阳明平息。
甚至在每一个时代,我们知道,那些开国的人,在一开始都好像是笼罩性的人物。他们有他们的方式来抗衡。举个例子,如果我们去高校的课堂,比如复旦、北大,或者其他高校的历史系,新生一上来要上史学导论。另如在汉朝,包括汉武帝这样强势的君主时代,汉朝的体制里,皇帝所直接控制的家族经费,和他代表政权控制的所谓天子之经费,分得很清楚——后者叫太仓,皇帝不能随便使用。比如我读一个人的文集,先去了解他对军事的看法,如此读一遍。当然春秋以后这种礼仪功能明显弱化了,这与礼崩乐坏及私人性君主权力上升的大潮流是相对应的。
相权到了成化以后有了发展,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成化之前,宪宗的父亲明英宗在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,被蒙古人抓去了。他自己信喇嘛教,遂自号法王。
廷杖四十,既绝复苏,然后发配贵州龙场。明朝本有分封制度,各地诸侯王一开始还有兵卫,朱棣开的先例就是,一个诸侯可以起兵灭掉皇帝,然后自己做皇帝。
嘉靖六年(1527),广西又发生了土官的叛乱,于是把王阳明起复,令他出征。后来我们就看到,与明朝相权的恢复同时,民间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。
还有一点,内阁最晚在成化以后就成了外廷公认的领袖,不再是那个名义上的内廷顾问。有了这个东西,然后和世俗的君道,政治权力来抗衡。朱元璋搞文字狱,野史里有很多记载,后来吴晗把它们写在《朱元璋传》里,那是非常残酷的。这就是大礼议和更定祀典。
当然,现在有些学者认为许多野史对朱元璋有积毁销骨之嫌,但是综合很多史料来看,或者也是空穴来风,未必无因,并非后来的明朝人都在污蔑他。每一个王朝都有其内在的性格。
清朝既然有了这个定位,王学不再发展,部分是传统学术内生的需求,部分是受西学影响,江南地区成为朴学或汉学的大本营。我们今天做学术研究,用的还是这个方法。
这个自得不是只有王阳明一个人,而是一批人出来,但王阳明是个代表人物。其实这个方法,是古代人考科举、写策论的方法。
后来在学术上,真正继承了王学的,就是以熊十力先生为代表的新儒家。三 、王阳明时代的基本问题 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核心。八十年代有些人开始表彰王阳明,都是从个性解放的角度说的,对他的评价有所提高。这个自得,王阳明《传习录》中有名的一句话,就是说,夫道,天下之公道也,学,天下之公学也,非朱子可得而私也,非孔子可得而私也,天下之公也,公言之而已矣。
这些都是历代文人带兵的典型。教门是要研究学问、读经的,需要大量藏书和寺庙做依托,这些被摧毁了,剩下不立文字的禅宗就更盛行了。
你想想看,那个时代是不是你真正想要回去的?所以当我们现在面对一种历史观念时,首先应该好好地想一下。这是王阳明这些人的意义所在。
但是你要知道,在明代,像王阳明那样,有那种能力的人,也还不在少数。这个说法是有点搞笑了,但是我不知道朱元璋如果泉下有灵,他听到了是不是会有点不高兴。